臺灣諮商心理學會 X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【客體關係團體培訓課程】

Loader Loading...
EAD Logo Taking too long?

Reload Reload document
| Open Open in new tab
講座內容
要運用客體關係理論運用到團體治療中,需要先以系統性的方式觀察瞭解團體變化,方能深入了解團體中複雜的變化。一般觀察團體的方式可以分為“團體整體”、“人際間”及“個人”三個層面;而本課程立論的根據依此三個層面分別是:在團體整體的觀察上,將以比昂(Bion)的三個基本假設(basic assumptions) -依賴(dependence)、爭或逃(fight or flight)及配對(pairing)為依據;在人際互動的觀察上,會搭配移情關係來了解此時此地(here and now)的互動;在個人內在動力上,以客體關係理論(object relations theory)的內在客體(internal object)為依據。

在團體早期,成員往往處於一個妄想性焦慮(paranoid anxiety)的狀態,相當沒有安全感,往往是透過個人內在客體的投射、內射及投射性認同認識他人,所以難以對人信任,在人際上退縮不前,此時便僅能依賴治療者,經由對治療者的依賴而獲得安全感。團體早期在適度的依賴下,治療者以造橋(bridging)方式鼓勵成員互動,分享共同經驗,建立信任感,將可降低成員的妄想性焦慮,及形成一個較安全的環境,而避免團體中成員以爭或逃及配對的方式,來獲得安全感。進而在團體中,因成員內在客體的移情關係,所導致人際的衝突或愛戀,將透過“此時此地”的互動及回饋,可修正幻想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落差,終而使個人對內在客體有更深的領悟,並且將其內化(internalization)與轉形(transformation)。

所以團體心理治療每次進行時,除鼓勵成員於團體內彼此分享與互相情緒支持外,焦點亦集中在討論當下(here-and-now)成員人際關係之困難,與其內化客體(internalized object),將透過詮釋移情(interpretation of transference)指出其重複出現(repetition compulsion)之現象,以促進學員對自我內在客體關係的覺察及轉化。

講師

張達人 院長、鍾明勳 院長、呂宗樺 醫師、謝詠基 醫師

授課內容
第一部份:講座授課15小時,由相關理論的介紹,到說明如何由團體內的人際關係,運用客體關係理論去詮釋個案與介入。
第二部份:治療個案督導15小時,以具體實例討論如何運用客體關係於個別或團體心理治療中。
第三部份:經驗性團體30小時,由學員擔任團體的成員,透過學員自身的經驗去體會客體關係團體。

講座相關資訊
日期/時間:2023年03月24日~09月27日,詳細請見課程簡章。
課程場地:國立高雄師範大學(高雄市苓雅區和平一路116號)、視訊(ZOOM)
人數限額:28人

課程費用
一般個人價:30,000元
臺灣諮商心理學會會員、團心會員、高師大師生、早鳥(2/28日前報名繳費)或3人團報優惠價:24,000元

報名連結及更多相關資訊:
https://forms.gle/iQHXU7hLVhJth8Mz8

簡章如附件